(注:本文原作为博文发布,所以这里有个4的编号)
前言
提到PS/2这个词,大家第一反应应该都是电脑上那个基本已经被USB代替了的键盘鼠标接口,而且也相信PS2就是指代这个。然而实际上,PS/2是IBM的一个完整的电脑系列,键盘鼠标接口只是其新特性之一。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电脑早已被人遗忘,留下来的只有他所带来的键鼠接口而已。本次我就来带着大家通过手头这台PS2笔记本来重温一下这段历史。
基本信息
产品名称:IBM Personal System/2 L40 SX
厂商:IBM
类别:Laptop
发布年份:1991年
CPU:Intel 80386SX
CPU细节:20MHz主频,单核心设计,没有Cache
硬盘:80MB 2.5“ IDE
RAM:2MB(板载)~18MB(最大)
屏幕类型:FSTN液晶显示器,黑底白字,32级灰度
屏幕分辨率:640*480
接口:PS/2、VGA、COM、LPT、Modem、内置1.44MB FDD和外置扩展器接口
供电:AC + NiCd电池
尺寸:?
质量:~3kg
兼容标准:IBM-PC AT
操作系统:PC-DOS or OS/2
关于PS2
(By Raymangold22 - Own work,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7299547)
Personal System/2(PS/2)是IBM于1987年发布的第三代个人计算机产品线(对,并不是第二代),正式取代了之前的IBM PC XT(第一代)、AT(第二代)和Convertible(便携式)产品线。有一种说法是PS/2的诞生是IBM为了从混乱的PC clone市场中夺回控制权的产品,包括在诞生前就有比如“IBM会使用专有处理器”、“IBM会在上面搭载VM操作系统”、“IBM会使用一些第三方难以适配的专有接口”等等的说法,不过最终呢,不完全正确。
实际上,PS/2确实采用了IBM全新的专有MCA架构,同时创立了这些重要的标准:16550串口、1.44MB 3.5英寸软盘格式、72-pin SIMM内存、PS/2键鼠接口和VGA视频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并没有成为“第三方难以适配的专有接口”,反而成为了广大PC clone市场的标配,其中16550串口和VGA视频标准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而PS/2接口也尚未完全被淘汰。
软件方面,IBM随PS/2一同发布了全新的OS/2操作系统,可以配合286及之后的带有保护模式的CPU使用。不过在最初机器发售的时候,用户只能选择PC-DOS,几个月后OS/2 1.0(仅文字模式)和微软的Windows 2.0才正式发售。IBM顺便也发布了AIX PS/2,是个供386及更高处理器的PS/2使用的UNIX系统。然而并没有传言中的VM系统,而且新的OS/2系统和AIX PS/2系统也可以和PC clone兼容。
不过讲从市场夺回控制权,IBM也确实弄了些不开放的东西,比如PS/2系列相当重要的一项技术:MCA。MCA从概念上和IBM 360大型主机上的channel architecture很接近(所以才叫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嘛),技术上则要比ISA先进,可以支持更快的传输速度,甚至可以和好几年后才出现的PCI相提并论。甚至还支持一对一、卡对卡、多卡对处理器的同时传输管理,然而这项技术一直到很久以后的PCI-X才被带到PC clone市场。不过IBM也没有完全封锁这项技术,别的厂商可以向IBM购买授权来使用MCA,IBM对生产的每台支持MCA的电脑以及板卡收取授权费用。然而结果就是,就像之前的PC clone厂家拒绝向IBM PC交授权费而自己开发了一套兼容架构一样,这次的clone厂家也没有愿意交钱,而是选择继续使用ISA,直到几年后Intel发布了开放的PCI标准。
于是总体来说,PS/2系列确实给PC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标准,因为IBM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确实在大公司获得了不小的占有率,然而更加广大的clone市场却不吃这一套,反而由于Wintel联盟的演进进一步提升了PC兼容机的性价比,以至于IBM还是没能通过这一全新的产品线夺回PC市场的主导地位。
关于L40SX
L40SX是PS/2产品线中较为低端的便携式产品,并没有使用MCA总线,而是继续沿用了ISA总线。相比同系列的高端便携式型号PS/2 note,仅采用了32级灰度的单色液晶,而且体积也比较大。但是PS/2note的扩展性其实不如L40SX,也没有内置软驱,一般更多被认为是一款概念性的产品,用以展示未来笔记本的形态,而L40SX则一般被认为是PC Convertible的正统接班人。
软盘在L40SX上真的是个非常重要的东西。IBM的机子都有个奇怪的设计,那就是机器的BIOS没有内置CMOS设定工具,要进行设定必须要插入一张对应型号的Reference Disk,从软盘启动利用盘里的工具进行设定。个人认为这个真的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设计,我的机子软驱刚好坏了……结果根本没法设定从硬盘启动……于是只能进入自带的Cassette BASIC!是的,相当神奇,IBM连CMOS设定都不肯放BIOS里面,居然愿意在BIOS里面集成一个BASIC环境……事实上,PS/2产品线为了保持和之前的PC产品的兼容性,提供了两个BIOS,一个叫ABIOS,提供了全新的保护模式支持,而CBIOS则是设计成和XT/AT兼容,甚至于集成了Cassette BASIC。不过由于并没有磁带接口,所以并不能LOAD或者SAVE写好的程序……
顺便介绍下Cassette BASIC。1981年,IBM发布了第一台PC,因为是面向个人使用,自然集成了当时个人计算机的标配环境——BASIC,而IBM把它称为IBM Personal Computer Beginners'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简称为IBM BASIC。而这个IBM BASIC实际上就是Microsoft BASIC解释器的修改版。IBM一共推出了四个版本,分别是Cassette BASIC、Disk BASIC、Advanced BASIC(BASICA)以及Cartidge BASIC。其中Disk BASIC和Advanced BASIC在PC-DOS 4及以前的版本中都是标配功能。而Cassette BASIC可以说是其中最低端的版本,被存储在主板上的一颗32KB的ROM当中,当启动代码没有办法从软盘启动电脑的时候就会自动载入Cassette BASIC。正如其名字所写,程序只能保存到磁带上。虽然初代PC、PC XT和一部分PS2机型都配备了Cassette BASIC,但是只有初代PC具有磁带接口,以至于新的PC上这个基本也就是个摆设(说的好像你们玩PC1500都配到能用的CE150了一样)。事实上,即使是在初代PC上,Cassette BASIC也很少被使用,因为大部分销售的PC都具备硬盘,RAM也足以至少运行Disk BASIC,许多甚至可以运行Advanced BASIC。
不过这个机子要是真的只能跑Cassette BASIC也就太浪费了,但是软驱坏了怎么办呢……很简单,换一个。这个机子的软驱用的是标准接口,只是少了个供电接口,所以其实可以只要外接电源就可以使用台式机的软驱了:
上图就是Reference Disk启动后的样子了。既然拆开了那就来张拆解图吧:
软件运行图什么的就不放了,就是台标准PC,屏幕效果还很差的那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电脑的键盘手感非常非常棒,虽然键程不是很长,但是太舒服了,什么时候再买台尸体机回来改造成终端机用:
最后来张logo收尾~ 另外这个时候还没有ThinkPad,不过下一年(1992)经典的TP就要和大家见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