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IBM推出了THINKPAD 240,虽然定位并不是高端系列,但其为之后X2系列诞生奠定了基础。有很多较为详细的介绍240的文章,也就不多做赘述。
其实到手过几台240,的确是很小巧,并且由于集成度的提高,使得其比上一型号230Cs要薄很多。
其实在改造好230Cs之初,还是被230Cs的小巧所惊艳到,但当和240一起对比时,240的薄使其便携能力增加很多。
前几年也有改造过240,和230Cs的第一次改造一样,是失败的,5Y10C的无风扇设计和当时的施工工艺问题,再加上采用的是9.7寸的屏,使得其本身就大的边框,更加宽大。除了能开机几乎不能从事任何其他任务,还要承受不定时过热关机。
外壳:在重新设计D壳后,采用的依旧是低成本的树脂方案,底部粘合1mm钛合金板,保护底部树脂免受主板热量直接接触,还可以很好的支撑主板。这也是第一次在D壳底部开散热槽,事实证明对温度的控制有很明显的效果,由于是便携本,可能会经常放在腿上使用,可能遮挡住底部进风口,左侧也开有辅助风口。其他外壳使用都还是原机外壳,做了很少的修剪。
整体尺寸基本和原机一致,只是在厚度上原机是有台阶的,后部因为电池的原因会高一些,改造后整体都是按照最厚的尺寸,不算脚垫的情况下是32mm,加上脚垫的厚度不超过35mm。
之所以没有做成原机的样子主要还是考虑前方布置电池可以更加宽裕。
布置:主板布置在后方,键盘下方,将散热出风口由原来的右侧移至左侧,改掉了一些前期不良的设计,后部除了出风口就是左部标志性的黄色电源接口。电池布置在掌托下,这样在操作时掌托下不会像X6系列那样烫手。内置一块M.2接口硬盘,也是首次可以安装2280全尺寸的硬盘。
所有接口都布置在左右两侧,右边是USB3.0、miniHDMI、全功能TYPEC,左侧是耳机口、USB3.0、TF读卡器。可以插入TF卡扩展作为第二硬盘。
屏幕:内部做了两个支架用于安装10.2”屏幕,安装后的效果的确很不错。由于C壳的问题,并没有将wifi天线安装在A壳上,而是将天线安装在D壳上,只是引出了屏线,对屏幕部分模块化很有好处,不得不说这块10.2”屏幕还是很有素质的,2160x1620的分辨率较原机800x600和1024x768大了4倍不止。双屏勾也是最后成为THINKPAD经典元素之一。
键盘:不得不说,键盘的素质还是很不错的,不但是由于全尺寸键盘的引入,经典掌托的设计,键盘回馈很是不错。除了键盘定义略有不同,类似于TRANSNOTE的键盘布局,会使人有很大的不适应。由于之前将红点二键改为三键,使得可以中键滑动操作,也更加实用。
键盘右上方5栈指示灯,只是将硬盘灯改为了运行灯,左上角依旧是电池和运行+休眠指示灯。
电池:电池采用了6块2800mA/h电芯,也有高容量3000mA/h电芯,组成电池组可达84009000mA/h。较之前改造其他机型的6000mA/h又有了很大进步,虽然较535使用的10000mA/h略逊一筹,但已是很不错了。
维护:比对下来,除了230Cs以外,240的维护是最方便的,对比于535和530Cs有铝合金支架,拆卸上要方便许多。
使用:在几天使用下来,使用体验还是挺不错的,1.4Kg的重量不算重也不算轻,较原机1.3Kg略重,据估测在屏幕部分减下来的重量,在电池和D壳的金属板上又加了回来,但换来其可以支撑1天的轻度工作时间还是值得的。i3-1005G1+8G内存的性能基本能够满足普通的生活应用了。散热是最为满意的,即使在高功率输出的情况下,底部也是温热,在普通使用中基本只能在底部感觉到微热,而在掌托和键盘面基本是感觉不到热量的。
至此,当年失败的两台240算是彻底升级完毕,240也算在20多年后彻底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