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笔者的童年(08年左右),在那个大屏手机和平板还没有席卷整个移动设备市场的年代,业界似乎刮起了一阵名为“X86设备小型化”的旋风。起因来源于在PC市场过得无比滋润的Intel想要进军日渐壮大的移动设备市场,推出了以“尺寸”,“能耗”以及“售价”为考量的初代Atom系处理器。初代Atom又分为两系,面向廉价上网本的N系和面向极致便携设备的Z系,其中初代Z500系凭借史无前例的SOC化设计,0.65-2.4W的TDP和超小的die尺寸,使UMPC以及之后的MID这类“X86超便携设备”概念在众多大厂的加持下成功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尽管有些贵),吸引了无数为此概念而着迷的消费者(笔者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X86超便携设备”就不能不提索尼,早在Atom面世的10年前,索尼就凭借着Vaio C1系列早早升级为这个小众领域里的高阶玩家(C1系也是P系的正统祖先),这10年来索尼先后拿出了U系,2006年“正式定义UMPC”的UX系,之后随着08年Atom发布,09年索尼水到渠成推出了Vaio P series。
按严格意义上来说,Vaio P系列并不能满足UMPC的定义,分类上它更应该被归类为“上网本”。但我本人更倾向于P系列是集UMPC与上网本的特点与一身的“跨界”产品(国外定义是subnotebook),相比于UMPC,它不支持触屏,但有着在此尺寸下能做到的最合理的键盘排布,能满足基本的文本输入。相比于上网本,它的尺寸又明显的小,采用了高度集成的Z系Atom,而不是还保留南北桥的N系。索尼自己也采用了一类新的说法来定义它--“Lifestyle PC”或者“酷袋本”。
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这张曾出现在数码世界杂志上的广告图确实给笔者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索尼于2010年5月发布了作为更新的P系列第二代也是最后一代产品,笔者手上这台为日本限定版,与初代相比有蛮多的不同之处,在接下来的介绍中将依次进行说明。
基本信息
产品名称:Sony Vaio VPC-P11AKJ
厂商:SONY
发布年份:2010年5月
CPU:Intel Atom Z560
CPU细节:2133MHz主频,单核双线程,512 KB L2 Cache
硬盘:64GB Sandisk SSD
RAM:2GB 板载 DDR2 SDRAM(533MHz)
屏幕:8寸TFT彩色LCD,1619万种颜色,最大分辨率1600x768
供电:AC + Li-Ion电池
尺寸:245mm x 19.8mm(最厚的部分19.8mm)x 120mm
质量:595 g (薄电)789 g(厚电)
操作系统:Windows 7 Home Premium
#展示
笔者这台成色一般(主要是Z560的机器我就碰到这一台,没的挑..)上盖四角处均有不同程度的掉漆露白,与一代的钢琴烤漆相比,二代产品整机采用了比较耐脏的不反光的表面处理(日版更贵的版本可选3色鳄鱼皮..),但笔者个人更喜爱一代的外观,二代橙绿粉三种主打活力的亮色总感觉有些扎眼。vaio LOGO为金属材质,Sony标识为质量十分低劣的白色印刷...
尺寸上比一台Switch稍大,是一个略大但还可以接受的便携尺寸
侧面为二代所独有的“曲别针”式设计
左侧为AC电源接口,USB 2.0接口,3.5mm耳机接口,无线功能控制开关
右侧为防盗孔,另一USB2.0接口,以及IO连接器接口
正面为SD卡,Memory Stick DUO存储卡插槽
底部取下电池后是Windows7 COA,型号铭板,以及一个SIM卡卡槽,透过缝隙可以看到很紧凑的排线,索尼主板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值得肯定
笔者入手时只有一块5000Mah加厚版电池,得益于AtomZ系列的低功耗,官方宣称可达到10-12.5小时的续航
打开机子,8寸屏幕左侧是Win7标识,初代刚发布时预装的是XP,后面出现过Vista basic,Vista home premium等版本,初代末期更新到Win7 home premium,之后一直保持到二代产品停产。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intel Atom标识并没有使用初代Atom的标签,而是使用的新款Z600系之后的标签外观
本机提供了两种模拟鼠标的输入方式,屏幕右侧的16mm*16mm的触控板集成进了屏幕边框中,搭配左侧的左/右键使用,是二代相较于初代的一个主要改动,同时键盘中央还有一颗指点杆,用于搭配键盘底部的左右键使用
键盘下部分设置了Vaio机型的传统assist按键,一枚分辨率修改按键可以一键调整分辨率至1280*600以便于用户识别过小的字体
web(quick web access)按键可以在未进入windows的状态下快速打开splashtop browser进行简单的网页浏览,不过由于浏览器过于老旧主站并不支持..
电源键,光线传感器,触控板以及型号铭牌,此处可选装一枚motion eye摄像头,本机并无此选装
机器原生系统并未进行任何改动,开机速度尚可
非常精细(1600*768)的低反射屏幕,能够配合光线传感器进行亮度调节。VAIO Display Plus我也不知道是个啥技术,开机过程中会有能感知到的对比度的增强,颜色的优化
通过桌面上预装的程序可以发现本机支持多种连接方式(FOMA DOCOMO/WiMax),能够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进行轻度办公(日本对5Gwifi的管控真的很严格..)
播放一下720P分辨率视频看看,基本流畅,但这也是能流畅播放的极限分辨率了,左右两个扬声器音质感人,建议搭配耳机使用。机身没有任何主动散热设计,使用一阵过后底部有明显发热现象。
Windows7评分 - 2.6
打开CPU-Z 查看一下硬件信息
Z560可以算是初代Atom Z系的隐藏Boss,除日本地区外的P系列最高配就只是2G主频2.4Wtdp的Z550,Z560能够达到2.13G主频,多0.1W的tdp,然并卵,在2019年并不能流畅的播放在线视频,以现今的标准看来,初代Atom Z系下至Z500上至Z560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或许Z560/Z550安装XP能做到看在线视频等基本操作,需要等笔者再收一台来做试验了)
外置连接模块,包含网线接口以及VGA接口,外接显示最大分辨率1600x1200,放一些简单PPT还是不错的,该模块与电源变压器可以进行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本机内置重力传感器模块,显示方向可根据握持方向改变,在手持阅读PDF的场景下非常有用(可以这很平板)
后记
笔者从小作为一名数码迷,亲眼见证了05-15这十年数码便携式设备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黄金十年,伴随着业界一个又一个的新鲜的概念与产品,人们手中的设备也称得上五花八门。从听歌看视频的MP4军团到“多媒体终端”的游戏机PSP,从随处可见的Symbian手机到高端商务之选的Windows Mobile,连Linux也能联合Moto形成一方不小的势力,Palm,Blackberry等系统还在发光发热。但那时的便携设备普遍受到成本,处理器性能以及移动网络的制约,无法完全脱离PC使用。播放mp3歌曲需要连接PC导入,视频在进行导入之前大多还需要进行格式/帧率的转换(笔者就曾有一台国产品牌mp4只支持30帧的avi视频播放,对当时只知道个视频格式,对帧率一窍不通的笔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更不必说能够自行安装软件这种高端操作了。
如果有一种便携设备,其本身就是一台全功能PC呢?
伴随着拥有一台UMPC的梦,笔者也渐渐来到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年纪。此时的数码便携设备市场已基本上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大屏手机+平板的格局,曾经动辄上万,无比高端的Atom Z系列沦为了国产寨板们的“补贴U”,索尼在P系列后开始了对安卓平板tablet P的探索,可惜没过几年就销声匿迹。真正接过subnotebook这一有着日本特色的概念衣钵的,反而是5年后的GPD,但此时早已时过境迁,成了另一个故事了。
曾经的intel雄心勃勃,携Atom准备一举横扫数码便携设备市场,顺带把手机市场一块做了,在其支持下,AtomZ500系的高端便携设备一个接一个的投入市场,其中不乏三星,华硕,明基,技嘉,富士通,爱国者等大厂,以及OQO,工人舍,viliv等专攻小尺寸x86设备的小厂。其中论笔记本的设计制造能力,当时的索尼不可谓不专业,可惜索尼的木桶做好了,水却全顺着Atom这块短板流的一干二净,设想如果以现在的SOC水平,用现在的8100Y去填补当时的P系列的短板,是否还会有人买账?答案或许是否定的,Atom的确是intel走了好几年的弯路,但触摸式大屏所代表的交互方式对“老古董”们的取代,是不会因为某些CPU的性能提升而遭到逆转的。
最后,当学校里的其他人拿出步步高文曲星的时候从兜里掏出这个真的好爽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