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如果说起主打便携的笔记本电脑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12-13寸屏幕+超低压的处理器这样一个搭配。确实,长久以来,笔记本电脑一直可以分为便携和性能两个流派,前者通常配备了11-13寸的屏幕和低电压的处理器,而后者则通常配备了14-17寸的屏幕和标压的处理器。然而这种划分,在上个世纪,可能并不成立。
ThinkPad的笔记本产品线,在发布之初(1993年)就有3个系列:300系列,500系列和700系列。300系列是廉价系列,500是超便携系列,而700则是高性能系列。首发型号的300、500和700分别配备了8英寸、7英寸和9英寸的屏幕,应该来说都是远小于目前的笔记本的屏幕的,屏幕的尺寸并不能成为笔记本定位的衡量依据。几年发展之后,IBM似乎“忘记”了500系列,使劲出了不少300系列和700系列型号,却不见了500系列的影子。虽然期间IBM推出过一些日本限定的500系列机型,如530CS、535、535E、535X、550BJ和555BJ,但是广大北美和欧洲用户,再一次听到500的声音,则是一直等到了1996年的560。而这次的560,配备了12英寸的屏幕和Intel Pentium 133的处理器。这个配置在当时的产品线中是怎么样一个定位呢?有趣的是,当时主打高端的760E笔记本,也只配备了12英寸的屏幕和Intel Pentium 133的处理器,性能上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差距;而主打低端的365X笔记本,同样配备了Intel Pentium 133的屏幕,不过屏幕降级成了10英寸的CSTN或TFT屏幕。不难发现这三款笔记本在CPU配置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按照屏幕尺寸去判断定位,那可是犯了大错误了,560是三款里面最轻最薄的,而屏幕最小的365X,用过的都知道,就是个大砖头。所以,大致来讲,这三款笔记本主要就是按照外观设计、功能取舍(如FDD和CD)和价格(而基本没有性能区别,当然性价比包括在了价格因素中),面向三种不同的人群的。
今天要展示的,很抱歉不是560,而是560的小改款560E。因为说白了就是一台IBM PC兼容机,没有更多的值得讲,所以这里也就放几张图给大家看下了。
↑ 虽然是便携机,但是接口还是相当齐全的
↑ 两个PC卡插槽,音量旋钮和两个音频接口。机器搭载了ES1688音源,內建兼容OPL3的ESFM,还是相当不错的功能。
↑ 机身左侧是巨大的电源开关,红外口和软驱接口
↑ 背面的铭文
↑ 翻开机子就能看见全貌了。其实看见屏幕边框就不难猜到,这台机子的尺寸其实并不小了。
↑ 键盘上方写着机器的型号
↑ 当时的ThinkPad Logo还是放在屏框上的,后来为了屏占比就放到掌托上面去了。
开机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因为觉得开机之后也没有太多特色吧,那么本次展示大致就这样,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