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音乐类App普及之前, 我们大概都还记得, 那些俗称"MP3"的便携式音频播放器. 通过一个USB接口, 将几个小时的音乐尽收囊中......现在, 如果将时间的转盘再往前拨一点, 会发现那是一个听歌方式五花八门. 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年代. 今天介绍的主角, 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aiwa PX-357
年代: ~1996
功能: Dolby B降噪, Auto Reverse, M.S.P(Multi Sound Processor, 4种EQ设定)
供电: 2x AAA
80年代的磁带随身听, 造型类似砖块, 用料十足, 部分高档机型上甚至出现了Dolby C降噪的功能. 这种偏重回放表现的设计思路虽然值得肯定, 但是带来的缺点也很明显: 有限的续航时间. 于是我们可以注意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类随身听变得越来越轻薄. 到了90年代, 以索尼为代表的厂家开始细分市场, 低端共用一套设计, 仅有功能的细微区别; 中端虽然也采用了相似的设计, 但提供的功能明显比低端型号丰富. 而高端则是展示厂商技术实力的重头戏.
aiwa, 原称AIWA, 曾经是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有力竞争对手之一. 从网上的一些资料可知, 到了90年代中后期, aiwa在设计思路上似乎出现了问题, 市场份额慢慢地被其它厂商蚕食. 到了21世纪, "穷得连产品宣传册都印不出来"(某网友语), 直到被索尼彻底吞并.
这里的磁带随身听都生产于90年代后期, 属于aiwa的PX系列. 根据网上的介绍, 属于"轻触电控机型", 而且都不具备录音功能. 不过说回来, 大概也很少人会用随身听录音吧.
这个所谓的Multi Sound Processor, 就是均衡器. 机器内置了4种设定, 分别是古典, 流行, 摇滚和爵士. 前面三个的效果和现代的MP3上见到的差别不大, 唯独"爵士"有所不同, 低频被大副提升, 听的时候让我一度怀疑开启了索尼的MEGA BASS.
侧面是Ear Guard按钮, 音量旋钮, Dolby B降噪按钮, 以及电源灯. Ear Guard大概和索尼机器上的AVLS一样, 限制机器的最高音量, 估计是为了应对当时对随身听损害听力的批评吧. 那个Dolby按钮并不是后来出现的杜比耳机, 也不是Dolby Digital, 而是应用于好几种磁带上的降噪系统. 如果你有淘过国外的原版带, 上面多半标有杜比降噪. 至于华语音乐, 大概只有宝丽金和少数中唱出品的磁带会采用, 比如港版和引进版的"永远是你的朋友". 到了21世纪, 上海声像也采用了这种技术, 比如引进版的Sharika - Laundry Service. Anyway, 考虑到磁带在经过了多年的存储后已经老化, 其实听的时候不开启也无大碍.
供电方面, 出于成本考虑, PX357采用了两节7号电池的方式, 使得外壳略有突出, 但又不至于像采用5号电池的机器那样形似驼背. 据我了解, 当时的部分爱华机器还采用了专用的铅酸电池, 特点是快速充电. 时过境迁, 如今已难以找到功能正常的这种电池了.
写在最后
磁带的音质不像某些评论吹嘘的那么神奇, 但是也没有某些人说的那么烂. 质量好的原版磁带, 的确能展现出磁带那种特有的厚重感. 在国外, 近几年来许多地下音乐人一直在发行磁带版的专辑, 而在Facebook上也有不少讨论磁带的小组, 仿佛它从来没有离开过. 私以为, 磁带绝不可能像爱好者期盼的那样重新出现在商店里, 但玩磁带的人, 一直都会有.